董其昌是明朝的;董其昌(1555年2月10日—1636年10月26日),松江华亭(今上海闵行区马桥)人,明代书画家,董其昌擅长画山水,主张“南北派”理论,与董其昌同时,陈继儒、莫世龙、沈浩等人也主张或认同南北宗说,并相互呼应,对明清后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。
董其昌是明朝的;董其昌(1555年2月10日—1636年10月26日),松江华亭(今上海闵行区马桥)人,明代书画家。万历十七年,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他成了南京礼部的官员,死后改名为“文敏”。董其昌擅长画山水,主张“南北派”理论。他是“华亭画派”的杰出代表,有“燕谷赵子”之美。现存作品有《岩居图》、《明董其昌秋八景图册》、《周金堂图》、《白居易琵琶行》、《草书诗集》、《姜妍河图跋》等。书法称“张行密东”,即与临猗邢东、张进江瑞图、徐天密中并列;画中有句话,南是东,北是稻。莫世龙、陈继儒主张“南北派”说,即把“院体”和“文人画”的山水画分为两派。董其昌人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数不胜数,近古色古香的人的书画和诗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、概述 董其昌“南北宗论”董其昌据传父子在北派画山水,传至宋代赵诺、赵伯驹、乃至马(元)夏(桂)。南宗王王摩梭(王维)开始用表淡变韵的方法,流传到、景(郝)、关、董(袁)、居(冉)、郭仲舒、米家父子,甚至元朝四大宗师,他根据画家的身份、画法、画风,把唐代到元代的绘画发展分为两派。他认为南派是文人画,北派是专家画,推崇南派文人画,贬低北派专家画,在《南北宗论董其昌》中,也存在着矛盾,标准不一,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,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。与董其昌同时,陈继儒、莫世龙、沈浩等人也主张或认同南北宗说,并相互呼应,对明清后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