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该说元代的釉下红瓷是陶瓷历史上的一大创新,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较短,陶瓷制作时间也非常有限,所以可以想象元代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存世量,元朝的疆域是前所未有的,元代的陶器也明显具有草原人的独特风格,元朝官邸是为了管理烧制而设立的陶瓷器皿,元明清是中国陶瓷,元代有青花瓷。
元代瓷器的特点是体积巨大,胎体较轻。元代瓷器的发展虽然没有宋代那样引人注目,但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。如果说宋代瓷业的空前发展是南北瓷业繁荣和官窑民窑发展的结果,那么元代瓷业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江西景德镇的瓷业,使之成为中国第一。元代后期,由于海上交通发达,政府更加重视对外贸易,包括制瓷在内的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。这一时期出口的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宋代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这种窑依山而建,倾角12-20度,长近60米,宽2-3米,窑室17间。其特点是装窑量大,适合多种青釉同时烧成;在窑室的前、中、后部放置不同窑温的不同制品,适合以木材为燃料,升温降温快,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。元末明初,在此基础上出现葫芦形窑,后演变为蛋形窑,沿用至今。青花:元代青花瓷器处于成熟阶段,享誉海内外。
1最明显的是胎脚没有上釉,露胎2的胎脚呈乳头状突起,螺旋纹3的圈胎胎脚邋遢粗糙,大部分在圈胎脚内侧有斜面。釉层中的气泡不像元代以前的瓷器那样稀疏密集,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气泡。脚都是圆脚,少面包脚,玉脚。6.底部圆圈处可以清楚地看到粘粘的沙子。7.在器物上釉开光的地方,用100倍的显微镜观察,可以看到很多窑渣。器物大多用轮胎连接,器物上画毛坯的指痕和连接轮胎留下的凸出痕迹明显。器物釉层中,棕眼、缩釉、橘皮纹明显。
君红釉瓷器在宋代就有,但整体来说,还没有出现。原因是红釉瓷器对烧制温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。当时没有温度计,窑工只能靠眼睛判断窑火的温度。严格的温度限制使得红釉瓷器的烧制非常困难,所以元代烧制成功的红釉瓷器数量非常稀少。铜红釉瓷器从元代开始烧制,明代红釉瓷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发展。到了元代,开始出现铜红釉。据考古考证,应该出现在元朝四年之后。